“我是一名昆曲演员,从小演到老。我希望能在舞台上有尊严地表演,把最爱的戏、最好状态献给观众。”上海宛平剧场改扩建项目论证会上,老艺术家张静娴的话言犹在耳,而今她的愿望正变成现实。12月24日上午10点18分,宛平剧场改扩建工程迎来主体结构封顶,这意味着历时29个月项目建设取得地面正负零以上主体结构竣工的阶段性成果。剧场有望明年年底建成,成为上海戏曲艺术发展的城市新地标。
作为上海西南知名文化场所,诞生于1988年的宛平剧场一度享有中、小学和幼儿园的“第二课堂”美誉,既做演出又放映电影,从严格意义上说,它不是一个完美的戏曲演出空间。宛平剧场改扩建工程着眼于建设全国一流、世界知名的专业化、现代化戏曲剧场,包括1个满足大型戏曲剧目演出的1000座戏曲专业剧场、1个300座的戏曲小剧场和1个300平方米的多功能展演厅。
新宛平剧场是上海第一个全部钢结构剧场。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项目总建筑师徐风介绍,一般剧场用钢结构做顶,柱子为混凝土,在宛平剧场,连柱子也变成钢结构,“剧场紧靠东安小区和内环高架,周边道路下方密布市政管线,空间相对小,环境复杂,全部钢结构需要事先的精密设计、安装难度大,但能有效避免扬尘。”
全新的宛平剧场在徐汇区中山南二路857、859号原址基础上推倒重来,总建筑面积2.9万平方米,地上高度5层、地下3层。设计团队从中国传统合院建筑中汲取灵感,将可建设范围最大化地围合起来,形成聚拢内向的前厅。古色古香的戏曲折扇造型,将是它带给戏迷的全新形象。建筑外立面,以冰纹釉面陶土板组成挺拔线条、连续延展,仿佛一把折扇徐徐展开。主入口转角处扇面为玻璃材质,路人可以窥见剧场内部。夜晚,现代影像艺术将扇面变为巨形影幕,成为戏曲宣传之窗。
剧场内部,不同观演区错落叠放、互不贴邻,满足同时使用、互不干扰的功能需求。处处有舞台、层层可观演的复合空间,实现“移步换景”“一幕一幕不同变化的戏剧性展开”。总占地面积不增加,但新剧场使用面积将比老剧场扩大3倍。在二楼三楼公共空间,规划用音、影、美、画等打造艺术装置和沉浸体验区域,挖掘戏曲各维度的美感和技巧。在四楼,用半透明折面玻璃打造一个300平方米的多功能演艺厅,从内环高架开车驶过,有望透过玻璃幕墙,打探到演艺厅内隐隐绰绰的表演身姿。
观众需求,也是设计师时刻考虑的重点。观众看戏希望离演员越近越好,另一方面传统戏台音响跟着感觉走,前排听戏太响,后排听不清。在新宛平剧场,观众席呈马蹄形扁平空间,与舞台尽可能近,声场更为聚拢。徐风表示,最远排观众席距离舞台仅26米,声学混响时间控制在1.2—1.4秒。
中国传统戏曲以“一桌二椅”为特征,布景简约,升降台、转台极为罕见。新的宛平剧场计划在舞台安装正方形网格化升降台、转台。常见舞台的升降钢板在四五块,而宛平剧场多达25块,适应折子戏多变要求,演员脚下处处有玄机,能如魔术般“腾跃挪移”。
宛平项目自2017年9月桩基施工开始以来,遇到夜间施工困难、地下障碍复杂、场地空间狭小、周边环境复杂等一系列难题。在地下结构开挖过程中,基坑分层分段开挖,随挖随撑,保证从开挖到支撑浇筑并与已形成的支撑对接完毕控制在12—24小时内,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地下结构的稳定性,避免对周边建筑的影响。
结构封顶的宛平剧场将进入工程新阶段,明年重点转向内部装修和专业设备安装,预计2020年底建成。后台适应戏曲服装、盔帽、化妆特殊要求,对演职人员行走路线做进一步优化,装修风格上也与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总体创意设计的“中国之扇”一脉相承。
工程启动时,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谷好好在微信朋友圈发消息,“全国各地文化领域的同行都在转发、点赞,羡慕上海戏曲人得到那么多支持。他们说,上海又走在了前面。”而今剧场尚未竣工,已有全国各地戏曲院团打听情况,希望能在此演出。谷好好表示,宛平剧场将面向全国,力争成为戏曲演出首选地。在运营规划上,剧场计划以年为单位,打造戏曲演出季,在充分满足上海各大戏曲院团经典、复排、新创剧目展演、驻演的基础上,邀请全国各戏曲剧种以及海外戏曲团体、传统戏剧团体来沪竞技展演,以每年不低于300场的演出,以及各类交流展示、艺术普及和影音体验活动,打造戏曲艺术的综合平台。